20年了,那个“中国飞人”的奥运纪录依然无人能及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从2004到2024,奥运会110米栏项目似乎陷入了某种停滞:再没有中国选手站上决赛跑道,也没有任何一位顶尖选手,可以打破那个由刘翔缔造的奥运会纪录。雅典的夏天,漫长的季节。

文|陈丁睿

潘展乐在最近告的状,18岁的刘翔也告过。

23年前的加拿大埃德蒙顿,以半决赛小组第4无缘世界锦标赛110米栏决赛后,刘翔微笑着向中央电视台的镜头“抱怨”道:“感觉还是没有发挥出水平,三步不够快,下来还是手往后带……(还是)太累了,这里的伙食也不大好……”

一个世锦赛第12名的“小诉苦”,哪儿会有什么声响,更没有多少关注。但仅仅三年后,一切都变了,他在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成为了中国体育圈流传至今的经典,那些掷地有声的话语、重放了无数次的画面,乃至呼喊、叫嚷和哽咽声,都组成了奥林匹克历史上最浩瀚的中国体育篇章。

半个月前,刘翔41岁了,在巴黎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的赛事开始后,他没有任何公开评论,静静地当了旁观者。但在三位中国选手和很多观众眼中,与刘翔有关的记忆依然清晰——那个留存于巴黎奥运会电视转播画面和现场大屏幕,且二十年未曾改变的“Xiang Liu OR 12.91”(男子110米栏奥运会纪录,12秒91),就是一段含金量不断上升的传奇。

雅典2004

2004年8月27日,雅典奥运会倒数第三个比赛日。七万五千人的鼓动与聒噪,升腾着见证过Pink Floyd、枪炮与玫瑰和滚石乐队的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一波又一波的呼喊与人浪,几乎将赛场内的每个人淹没。

雅典奥运会,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夺取金牌,并平了世界纪录。

走进体育场的一刻,刘翔感觉自己飘了起来,他有些放空地走到了110米栏决赛第四道的准备区,心里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觉。他可能并不知道,在出征雅典前,主管教练孙海平与他的父亲刘学根通过电话,前者的一席话,让惴惴不安的刘父吃下了定心丸:“刘翔爸爸,别人我不说,但我跟你说,刘翔的训练非常好,我可以向你保证,我有九成的把握,他会在雅典奥运会上创造奇迹!”

110米栏是奥运会田径短道的初创项目,1896年至今从未缺席,与100米、200米飞人大战丈量着人类挑战极限的步伐。但对亚洲人而言,短道疾驰的体验着实有点陌生,从1896年到2000年,走过百年历史的奥运会110米栏决赛只出现过两个亚洲运动员的名字:1900年,印度选手诺曼·普理查德,因伤退赛;1964年,印度选手古尔巴昌·辛格·兰德哈瓦,第5名。以至于,刘翔在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多走的每一步,多停留的每一分钟,都是亚洲选手之于该项目的新历史。

刘翔在赛道桩上坐了一会儿,狠狠地盯着眼前的10个栏架。他曾回忆说,自己的“眼睛里没有任何东西,只剩下眼前的栏架,感觉连空气都凝固了”。彼时站在他身旁的,有2000年悉尼奥运会冠军加西亚,有悉尼奥运会和巴黎世锦赛亚军特拉梅尔,有法国希望之星杜库雷……但一直受到刘翔崇敬的美国名将阿兰·约翰逊,却意外地在雅典奥运会1/4决赛打栏跌倒,这个刘翔最想击败的顶级对手、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只得以一句自嘲作为与奥运会的告别:“我的眼镜比我跑得还远。”

只要看过那段夺冠集锦的人都能记得,起跑前的刘翔,有着坚定、无畏、忘我的神情,他好像把所有的意识与能量,都放到了眼前的第4条跑道。他说自己根本没有想过赢或输,没有预设过金牌,“感觉冲个前三名就行了,就是想着怎么快怎么跑”。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信心满满。一个一再被提起的细节是,他在入场前特意对孙海平说了一句:“师父,你要相信我”。

刘翔为中国田径项目赢得了历史上第一个男子奥运金牌

12秒91真的太快了,快到体育频道解说员杨健只说了49个字,快到所有观众不过是眨了眨眼,但就是这样的转瞬即逝,标志了一位新偶像的诞生。

冲过终点线的一刻,刘翔释放了,他呐喊着挥舞双臂,几近失控地跑向更远的赛道。如果不是标枪裁判员阻挡了去路,他说自己大概会绕场一周,然后再来一次110米跨栏。在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热烈的掌声中,刘翔逐渐稳定了情绪,他接过国旗,致意观众,又看了看体育场上方的大屏幕——12秒91,一个他在比赛中从未企及过的成绩,一个创造奥运会纪录、追平世界纪录的奇迹。

在享受完全场的惊呼与赞叹后,刘翔走到混合采访区,眼含热泪地留下了那一段载入中国体育史册的感言。待到参加上百名记者列席的新闻发布会,他也在面对海外媒体的提问时,自信地回答道:“我想改变你们一个观念,不要以为中国人或者亚洲人在短距离项目上不如欧美。通过训练,我们同样会做得很好。在接下来的时间,我会继续和教练配合好,我会告诉全世界:亚洲有我,中国有我。”

十几个小时后,在北京时间2004年8月28日晚的《新闻联播》,这个新科奥运冠军的名字传入了更多的千家万户:“刘翔取得中国男子乃至亚洲男子田径历史性突破,他以12秒91的惊人成绩,旋风般地获得男子110米栏金牌,破奥运会纪录,平世界纪录。”在主播的播报中,他还得到了一个新绰号:黄色闪电。

那个晚上,很多人都哭了,有记者、摄像师、工作人员,有颁奖嘉宾何振梁(时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楼大鹏(时任国际田联副主席),也有在深夜破例喝酒庆功的时任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副主任冯树勇和刘翔的队友们……

在这漫长、难忘的一天终于结束时,刘翔特意锁好了门窗,把金牌放到了离自己最近的位置——枕头底下。他在自传中写道:“这枚金牌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我绝不能失去它。”

奇迹难寻

在刘翔折戟北京和伦敦后,奥运会110米栏之于中国体育的地位,已经逐渐退化。近五届奥运会,再没有任何一位中国选手可以跻身110米栏决赛,那些聚焦与期待,已经是无法复制的过去。

巴黎奥运会110米栏项目能引来一些关注,与21岁的徐卓一的“反差感”有关:8月6日,在110米栏预赛第三组的比拼中,徐卓一以13秒4拿到小组第一,晋级半决赛。而相较于这个生涯第三好的成绩,徐卓一的“眼镜”才是流量的来源,有的网友说他是“夺命书生”,有的说这叫“眼镜飞人”,也有人调侃道:“以为他是搞奥数的,结果是搞奥运的”。一时间,作为同济大学2024级本科新生、杭州亚运会铜牌得主的徐卓一,难得地给当下的110米栏带来了流量。

8月4日,巴黎奥运会田径男子110米栏第一轮比赛在法兰西体育场举行。中国选手徐卓一13.40秒小组排名第一晋级半决赛

说起来,徐卓一与同晋级到巴黎奥运会半决赛的秦伟搏,都是刘翔的同门师弟——他们的师父,就是为中国田径做出卓越贡献的孙海平。作为国内110米栏教父级人物,孙海平培养了陈雁浩、刘翔、史冬鹏和谢文骏,并且一直在探索中国跨栏项目的新方向。本届巴黎奥运会,69岁的老帅将徐卓一和秦伟搏送上赛场,坚持要重振中国跨栏项目的他,已经在助力“00后”的成长。

但在北京时间8月8日进行的110米栏半决赛中,徐卓一与秦伟搏都留下了些许遗憾,13秒48和13秒41的成绩,都无法企及决赛资格,中国选手与奥运会110米栏的无缘还在继续。赛后,徐卓一的话语透露着不甘,也再度感谢了孙海平的付出:“我们还是太嫩了,需要继续努力,但师父是非常伟大的教练。”

图@-徐卓一-

过去十多年,只要是在孙海平手下跑出一些成绩的运动员,自然都会被冠以“新刘翔”的称号。但在短暂的露头后,他们基本难有更大的突破,能在亚洲赛事保有锦标已经是能力的上限。遗憾的是,就在2023杭州亚运会的110米栏,中国选手的9连冠戛然而止,选手们在赛后的道歉,注释着中国跨栏项目遭遇的又一个难关。

刘翔的奇迹终究难以复刻,中国田径若要像中国游泳一样奋力崛起,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奋进。不过,如同长久留在奥运资料库的12秒91一样,刘翔之于中国体育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沉寂下去,那种“激励一代人”的热血与澎湃,早就跨越了110米栏的栏架。

三年前的东京奥运会,在以9秒83刷新亚洲纪录、又以9秒98获得百米决赛第6名后,苏炳添身披国旗来到混采区,如是说道:“对我来说,翔哥不光是我的偶像,也是我的幸运之神。我非常感谢他,因为他是我们中国田径队的开路人。如果没有他的出现,可能我们很多人都不会有这样的畅想——要站在奥运会的决赛场上,(以及)亚洲人也能拿到奥运会冠军。”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成为首位跑进10秒大关的黄种人,也是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

同样地,在四天前感知了菲利普·夏蒂埃球场的热烈后,21岁的郑钦文主动提到了刘翔的名字:“我很高兴能创造历史。当我看到所有前辈运动员创造历史时,我真的很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想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刘翔,他说自己会永远记得21岁的那一刻。而我在这里,我也21岁了,这种感觉……难以置信。”

在二十年前那个历史之夜的翌日,凌晨四点多才睡下的刘翔迷迷糊糊地醒来,他突然有一种梦境感,便在枕头下摸索着那枚金牌。还在,没丢。他拿起金牌闻了闻,又咬了咬,终于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

从那一天开始,很多人的命运都被改变了,包括他自己。

参考资料:《杨澜访谈录之刘翔》《翔传奇》《我叫刘翔》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然宁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