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前行者

海报设计:白浪

【编者按】

北京冬奥会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当我们欢庆这冰雪盛世之时,更应该回望历史。

过去几十年,一代代冰雪先驱披荆斩棘,用汗水、热爱、坚守诠释着中国人的精神。

他们的身躯铺就了中国冬奥之路,他们是中国冰雪运动的前行者。

陈露的冬奥人生。 视频编辑 黄庆(03:09)陈露,曾是一个有些久违的名字。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冰蝴蝶”“冰上国花”的黄金年代他们未曾见证,但当北京冬奥会来临之际,陈露却是那个最忙碌的身影之一。

她是花滑教练、冰雪创业者、北京冬奥组委会委员,还是一个母亲……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时,陈露坦言通过最近这二三十年时间积累,冰雪运动真的走进了中国人的内心和生活。

1995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陈露(中)为中国花样滑冰队拿到了第一枚世锦赛金牌。 新华社 图

运动员陈露

“除了要了我的命,没有任何事能阻挡我”

从运动员的角度来说,陈露的职业生涯已经足够完美。

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陈露获得了花样滑冰女子单人赛事的铜牌,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花样滑冰冬奥会奖牌的运动员。

1995年,陈露在伯明翰举行的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中大放异彩,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

1998年,陈露在长野冬奥会上再度获得了花样滑冰女子单人赛事的铜牌——这也是历史上第10位,也是亚洲第一位蝉联两届冬奥会奖牌的女子单人滑运动员。

陈露长跪冰面。

而陈露在长野冬奥会上演绎的《梁祝》,更是那个时代冰雪运动的经典时刻之一。

从世锦赛的冠军到长野冬奥会的蝉联奖牌,这其中发生了太多故事——先是1996年埃德蒙顿世锦赛卫冕失败,然后经历了换教练和伤病,到了1997年世锦赛陈露的成绩只有第25名……

在距离冬奥会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陈露不仅要努力减肥,恢复状态,还需要提高动作的难度——最终,陈露在冬奥会落选赛上取得了第一名,搭上了通往冬奥会的末班车。

1992年2月21日,陈露在法国阿尔贝维尔举行的第16届冬季奥运会上。

之后,才有了长野冬奥会的经典时刻——她身穿紫衣在冰场上滑翔的身姿,以及赛后向教练单膝跪冰鞠躬表示感谢的场面,都成了中国体育的永恒。

而陈露在长野冬奥会中的表现,也被看作花样滑冰史上最了不起的回归之一。陈露曾说,“我非常后悔,为什么不在1995年一系列的辉煌后激流勇退?但对冬奥会的渴望,还是让我坚持下来了,因为这是我最后的机会。”

又过了十多年,再次和澎湃新闻记者说起自己的职业生涯,陈露已经平静很多, “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可能相对选择没有那么多,我对自己设定的目标就是一点一点去提高。”

“一开始想,如果能得到全省冠军那该多好啊,后来拿到了。然后就想能拿全国冠军该多好,也拿到了。下一个目标就成了要是能拿世界冠军该多好,一切都是在围绕着目标在前进。”

对于克服种种困难力拼长野冬奥会,陈露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那个时候真的就是没有别的(想法),“除了要了我的命,没有其他任何事情能够阻挡我想去做这件事情的脚步。因为我觉得,第一我还有这个能力,第二我还没有拿到奥运冠军,我还想拿奥运冠军。”

陈露在比赛中。

创业者陈露

“从看一看、摸一摸,到踏上冰雪”

陈露并不讳言自己在冬奥会和世锦赛上的金牌和奖牌对于冰雪运动的推动。

“意义是重大的,现在很多人都是会说陈老师,因为您获得奖牌,取得了这个成绩,我们知道了花样滑冰,是我们花样滑冰的启蒙。很多人会说是因为看到我儿激励了他们,从而喜欢上看滑冰的。”

“会有人觉得说——陈露可以得冠军,那我有一天是不是也能成为冠军,有一个榜样的作用。”

“从那之后之后,(人们意识到花滑)项目也是可以在国际上拿世界冠军的,对于整个项目的关注度的发展是巨大的。”

陈露,中国第一枚冬奥花滑奖牌获得者。

陈露退役后去美国留学和参加职业花滑表演,对美国冰上运动的发展模式、方法也有了深度接触和学习。2004年,陈露回国发展,服务于华润集团在中国香港、深圳的商业冰场项目。于2017年建成的陈露国际冰上滑冰中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作为专业的冰上运动教学场地,它为无数滑冰小学员们提供了一个专业舞台。她的角色,也从运动员转变成了创业者和花滑教练。

“从国外回来之后,我在华润做了10年的高管,在华润工作到2015年,我自己的公司和冰上中心是从2017年正式开业到现在,近年来参与滑冰的爱好者和参与者人数一直在增长。”

“我们有四家冰场,在大连、北京、天津、深圳,因为冰雪运动对于场地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你想要是没有冰场,怎么发展呢?这是最根本的东西。”

2007年4月24日,陈露(前)在北京举行的俄罗斯索契2014申奥宣传活动中为小朋友进行花样滑冰指导。 新华社记者 廖宇杰 摄

“不像是打乒乓球,可以找个地方支一张桌子,或者像羽毛球,或者其他一些项目,对于场地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滑冰的话,如果你在陆地上,就是再用其他方法代替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要有这个场地。”

陈露想起了很多年前在南方的一段经历,“最开始在深圳(做冰场的时候),刚开的时候是在2005年,很多人买票进来都不是来滑冰,就是想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个冰,就觉得很神奇,怎么能有这么大一块冰,这是真的吗?就觉得太好奇了,太新鲜了。”

她说最初要跟人们进行很多解释,让人们去理解,“一开始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会不会很危险,因为他不了解这个项目,所以要做很多这方面的工作。”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冰雪越来越被大家了解和接受,现在就跟你去跑步,去健身房,去学打篮球,去学跆拳道一样,其实就是另外一项运动,所以这个变化确实是很大的。”

让陈露有些欣慰的是,滑冰参与者的年龄趋势已经越来越小了,“孩子三四岁来学滑冰,家长也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多么了不得的事情,会觉得这个项目就是要从这么小的年纪开始。”

冬奥组委会官员陈露

“让所有运动员拥有最好的体验”

陈露现在还有一个身份是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

“我们其实主要还是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包括推广等一些活动都会参与。我们都是集思广益,运动员委员会里面有冬奥的也有夏奥的著名运动员,都是利用我们大家以往参加奥运会的经验,有好的和不足的地方,都会提出来进行更好的提升和改进。”

“还是希望把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关注,希望冬奥会让所有来参赛的运动员们有一个最好的奥运体验。”

“很骄傲,我们北京是唯一一座双奥城市,举办了夏奥会之后又要举办冬奥会。冬奥会真的对于我们来说是成长一路上真的不敢去想的,当年我们比赛的时候,我都没有在国内参加过比赛,因为中国没有国际比赛。但现在冬奥会来了,所以你看我们的发展是有多快,这是让我们特别骄傲的一件事。”

对于花滑在冬奥会上的前景,陈露有着很专业的分析。

“我觉得这次冬奥会争金点还是在双人项目上,隋文静/韩聪他们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单人项目现在不好说,比如说金博洋,如果他的技术动作都能发挥得出来,我觉得他获得前六名是有希望的。女单这边如果都能发挥得好的话,争取进入前十名。”

当然,她更希望能通过北京冬奥会的召开,让冰雪运动健康、积极、蓬勃地发展,吸引和影响到更多的青少年。

“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三亿人上冰雪对于整个冰雪事业的发展的意义是特别大的。”

陈露指导孩子训练。

教练陈露

“双减之后,留住孩子”

不论是运动员经历还是之后从业的内容,陈露对于中国花滑的发展都心如明镜。

“底子还是比较薄弱,人数还不够。花滑是比较综合的项目,不是说一代人两代人就能达到怎么样,北京冬奥会其实已经大大提速了我们整个冰雪项目的发展,但花滑起源于欧洲,在欧洲有上百年的历史,我们真的还是需要几代人继续去努力。”

或许很多问题的答案,就要交给时间,“我觉得这不是只靠某一个点就能解决的,比如像国外的一些好的模式,像校园体育,现在我们国家也开始了双减政策。尤其像我们这种项目,都是从年纪非常小的孩子就开始练习,青少年的发展其实很重要。”

“像是花滑、冰球,都是差不多四五岁就开始了(练习),但是有大批孩子,一上中学就停止了训练,没有办法坚持下去,这其实是一个特别大的损失。”

“你想他要是从四五岁开始学,学到12岁,其实也已经学了好多年了,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所以怎么能够更好地(保留苗子很重要)。”

“我们现在刚刚开始体教融合,我觉得也是在摸索,寻找一个更好的方式。未来如果体教融合能做得更好,那么对于冰雪事业的发展肯定是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TOP